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人物特写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千古全人诸葛亮

    信息发布者:金鉴盛世
    2019-01-13 22:08:55   转载

         002cy85Hzy7bh9DDB98a2&amp.jpg

       清乾隆十六年(1751),乾隆皇帝为临沂历史上的“五贤”即王祥、王览、颜真卿、颜杲卿、诸葛亮题诗:“孝能竭力王祥览,忠以捐躯颜杲真,所遇由来殊出处,端推诸葛是全人。”

      诸葛亮诞生在阳都城。阳都诸葛家族虽非世代显宦,但儒学传家之风一直延续下来。幼年时代的诸葛亮,生长在一个官宦门第和儒家思想为主导教育的环境中。

       少年时期的诸葛亮命运多舛,他幼年丧母,童年丧父,很小就由叔父诸葛玄抚养。十四岁时,少年诸葛亮便与两个姐姐和弟弟诸葛均,一起跟随叔父离开了家乡,辗转到了荆州治所襄阳。诸葛兄弟到襄阳后,在城南刘表办的“学业堂”学习儒家经典。不久,两个姐姐先后嫁人。诸葛亮的大姐嫁与中庐县蒯氏大族的蒯祺为妻。蒯祺出仕魏国,官至房陵太守,后在与蜀汉交战中战死。诸葛亮的二姐,嫁与沔南名士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为妻。庞山民出仕魏国,官至黄门吏部,早卒。子庞焕,字世文,出仕晋朝,太康年间为牂牁太守。

       到襄阳的第三年,诸葛玄病逝,十七岁的诸葛亮便带着弟弟诸葛均迁居襄阳城西的隆中山,开始了躬耕自食的生活。汉末动乱,刘表治下的荆州相对安定,北方学者来此避难的甚多,“关西、兖、豫学士归者盖有千数”,“士之避乱荆州者,皆海内之俊杰也”公。隆中躬耕之余,诸葛亮广结师友,与游学俊杰,评判时局,畅论天下大事。刻苦的自学和广泛的交流,使得他知识与日俱增,见识日渐成熟,志向日趋明晰。青春年华的诸葛亮“有逸群之才,英霸之气,身长八尺,容貌甚伟,时人异焉”。诸葛亮师事的襄阳耆老庞德公赞誉他为“卧龙”。约在建安五年(200),沔南名士黄承彦主动提议将爱女许配诸葛亮,诸葛亮欣然应允。东晋史学家襄阳人习凿齿在《襄阳记》中记载,黄承彦之女虽“才堪相配”,但“黄头黑色”,与诸葛亮反差太大,时人以为笑乐,乡里为之谚曰:“莫作孔明择妇,正得阿承丑女”。后世人多从重才轻色的美德去论证诸葛亮,其实里面有着明显的政治联姻的因素。因为,诸葛亮的大姐就嫁给了中庐县蒯氏大族的蒯祺,二姐嫁给了襄阳名士庞德公之子庞山民。这本来就间接地与荆州上层社会网有了联系,黄承彦之妻又是刘表后妻蔡氏的姊妹,娶了黄承彦之女,就是直接加入了荆州的上层社会网。这一庞大的关系网,对年轻的诸葛亮站稳脚跟、获取知识、洞察社会、了解时势都是至关重要的,也为他日后登上政治舞台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。

           建安十二年(207),势单力薄思贤若渴的刘备三顾茅庐,请计于诸葛亮。诸葛亮为刘备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,提出了首先夺取荆州、益州作为根据地,西和诸戎,南抚夷越,外结孙权,内修政理,等待时机,出兵北伐,从而一统天下的战略思想。这是诸葛亮为刘备提出的一条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,也是诸葛亮一生的行动纲领。刘备茅塞顿开,恳请诸葛亮出山共谋大业。从此,二十七岁的诸葛亮结束了隆中十年的耕读生活,走上政治舞台,为蜀汉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奋斗了二十七年,“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”。

          诸葛亮出山后,很快促成了刘备与东吴孙权的联盟,孙刘联军在赤壁大败曹军,刘备趁机夺占了荆州。建安十六年(211),刘备率众入川,建安十九年(214)取成都。继又击败曹军,夺得汉中。建安二十六年(221),刘备在成都称帝,国号曰“汉”,改元章武。诸葛亮为丞相录尚书事,假节,主持朝政。按照隆中战略规划中“ 南抚夷越 的思路,定蜀之初,诸葛亮便派安远将军邓方为朱提(今云南昭通)太守,镇守夷越聚居的南中地区,以稳定大后方。南中出现了动乱时,诸葛亮亲自统兵南征,以“攻心为上”的策略,很快稳定了局势。夷人首领孟获叹服曰:“公,天威也,南人不复反矣”(《汉晋春秋》)。为巩固蜀国对南中的统治,诸葛亮调整区划,起用少数民族首领为官属,并全面推行发展文化、奖励农桑的政策,招募汉人移民入滇垦荒,形成了“纲纪粗定,夷汉粗安”的政治局面,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。

          刘禅继位后,改元“建兴”,封诸葛亮为武乡侯,领益州牧,“政事无巨细,咸决于亮”。为了巩固新生的蜀汉政权,诸葛亮审时度势,开始实施“内修政理”的既定方针。通过选贤任能、制定法规、屯田垦荒、重视蜀锦、盐铁官营等措施,发展经济,增加税收,加强蜀汉政权的自身建设。诸葛亮“内修政理”的政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。后人西晋袁准赞曰:“亮之治蜀,田畴辟,仓廪实,器械利,蓄积饶,朝会不哗,野无醉人”

           诸葛亮在“内修政理”的同时,开展积极的外交活动,成功地弥补了因刘备执意伐吴而形成的蜀吴联盟的裂痕,恢复了友好往来。从此,蜀吴盟好,两国始终维持和好关系。在内政外交方面安排就绪之后,诸葛亮便于蜀后主建兴五年(227)率军北驻汉中,着手实施他既定的北伐曹魏、“兴复汉室、还于旧都”的战略规划。自建兴六年(228)春初次北伐,到建兴十二年(234)秋病死于前线五丈原军中,六七年间,共进行了五次大规模的北伐行动。

       第一次伐魏,诸葛亮佯取郿县而暗攻祁山,魏国边陲天水、南安、安定三郡吏民一齐叛魏应亮,诸葛亮出师大捷,关中为之震动。后因马谡失掉战略重镇街亭,诸葛亮进无所据,只得撤军而返。第二次伐魏,诸葛亮率军出散关,兵进陈仓。由于陈仓城防严密,二十余天未能攻下,军粮用尽,只得退兵,未果而返。第三次伐魏,按照既定目标,顺利拿下了武都、阴平二郡,不仅扩大了疆域,而且使魏军不能越过剑阁以攻蜀。诸葛亮利用战争间隙,修筑城防,改进兵器,加强了北伐基地汉中的防务。又派魏延入羌,抚慰羌众,结好诸戎,扰乱魏国后方,取得了预想的效果。这一年,孙权称帝,诸葛亮权衡利弊,说服群臣,谴使往贺。孙权与蜀使“升坛歃盟,交分天下。”因为有了这次盟约,直至诸葛亮去世,两国之间未发生大的冲突。

       建兴九年(231),第四次伐魏,诸葛亮亲率的主力与魏将司马懿率领的主力相遇,司马懿据险而不战。这次伐魏,由于负责运送粮草的李平在后主刘禅与诸葛亮之间耍弄手段,诸葛亮被迫撤军。

         经过三年的休养生息后,建兴十二年(234)春,诸葛亮率十万大军由斜道谷出兵,驻兵于武功县五丈原,在渭水河畔与魏军对垒。诸葛亮汲取军粮不接的教训,不仅发明木牛流马运粮,对垒之初,就分出一部分部队去屯田,作为长期驻守的基础。诸葛亮向司马懿挑战,司马懿守营不出,两军相持一百余天。建兴十二年(234)八月,诸葛亮终因积劳成疾病死在五丈原军中,终年五十四岁。

          
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